过文俊教授接受《法治日报》专访

发布者:郑盼发布时间:2025-05-15浏览次数:16

5月15日,《法治日报》“中国律师”专版刊发专题报道,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对律师行业的变革性影响。该专版特别邀请我校金融学院教授、武汉市数商协会会长过文俊,立足数字法治研究视角,系统阐释AI技术赋能法律服务的实践路径与核心挑战:

如今,在湖北律师行业,AI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在线法律咨询、法律条文和案例检索、合同条款审核和风险分析、基础法律文档自动生成等方面。例如,黄石、鄂州等城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接入DeepSeek法律大模型,AI律师服务的语义理解准确率提升40%,响应速度提升至800毫秒级。
  数字技术为律师行业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AI工具在处理重复性、低技能、标准化任务,如法律文书起草、整理、归档等方面表现突出,能够显著提高律师的工作效率,降低法律服务的成本,帮其腾出更多时间专注于复杂案件的分析和策略制定,进一步提升法律服务质量。
  尤其在法律条文、案例检索,合同条款审核等方面,AI工具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人为失误,强化了法律服务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同时,AI工具能够在分析相似案件历史判决结果的基础上,量化当前案件的胜诉概率,帮助律师判断是否接受委托或调整诉讼策略;AI拓展了法律服务的场景,促进数字人在线法律咨询、智能合同管理和自动化诉讼等法律服务模式创新,助力律所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并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AI技术的应用给律师和律所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双重挑战。
  从主观上看,律所为适应不断迭代的AI技术,需要进行相应的业务流程再造,并对律师进行数字技术应用知识培训,确保适应法务领域的AI技术有效落地。随着AI技术赋能法律服务场景不断拓展,律所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服务模式,借力AI重构法律服务供应链和价值链,满足数字化时代客户对法律服务的新需求。
  从客观上看,律所在探索“AI+”法律服务的过程中,面临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风险,必须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处理敏感法律数据,切实保护客户隐私和信息安全。同时,必须通过人机协同突破AI伦理困境,解决“AI幻觉”(AI大语言模型在推理过程中因语料、算法或逻辑偏差,生成看似合理但与实际不符的内容)难题,确保“AI+”法律服务的规范性、可靠性。
  律所该如何面对AI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要勇于创新。加大数字法务知识的培训力度,增强律师应用AI技术精准高效解决问题的技能;强化底线思维,引导律师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符合伦理规范的前提下,利用AI技术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推进AI与法律服务深度融合,持续探索新的法律服务模式并优化业务流程。
  另一方面,要善于创新。充分利用AI技术跨界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满意度更高的个性化解决方案;鼓励律师与AI技术供应商或专家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共同开发或改进适配法律行业“人机协同”的AI工具。
  此外,律所还应从复合型人才团队状况、AI技术场景适配度、数据安全保护、AI辅助业务收入增长趋势等维度,全面测算“AI+”法律服务的投入产出比,理性规划数字化转型战略,因地制宜推进“AI+”法律服务实施方案“渐进式”落地。
  总之,在数字化时代,律师和律所应积极拥抱AI,探索新的服务模式,拓展新的服务场景,为社会提供满意度更高的法律服务,推动律师行业数智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