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一战线史稿》书评
组织人事部、统战部部长 邹秉国
在纪念《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颁发15周年,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之际,回顾和展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半个多世纪统战工作发展历程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一战线史稿》(以下简称《史稿》)出版面世了。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苏晓云同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徐敦楷同志分别为《史稿》撰写了序言。正如苏晓云同志在序言中指出:“以史稿的形式编撰统战专著,这在我省还是第一次。”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只有认真地总结历史经验,才能更清晰地认识现实和主动地把握未来。总结一所大学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战工作历史经验,是学校统战工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需要,可以说《史稿》开启了一个探索的先例,也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读本。
《史稿》最突出的特点是,梳理了学校50多年统战工作发展的脉络,清晰地揭示了人文科社会科学大学统战工作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全书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史和各民主党派及侨联发展史为背景,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历史沿革为主线,结合湖北省、武汉市统一战线工作史和各民主党派及侨联有关组织的发展史,全面回顾和展现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系统地总结了学校统战工作的历史经验。《史稿》毫无疑问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的一部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哲学、文学、理学、工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一所由革命大学变迁而来的具有光荣历史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学校前身是1948年以邓小平同志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由第二书记陈毅同志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的中原大学。1948年6月,以邓小平同志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并报经中共中央批准筹建中原大学,由第二书记陈毅同志担任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1948年8月中原大学在河南宝丰正式成立。1948年12月中原大学迁往开封,1949年5至8月迁往武汉。 1953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中,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政法学院为基础,荟萃中南地区六省多所高等学校的财经、政法系科,分别成立了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1958年,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及中南政法干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成为湖北大学。“文革”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1971年湖北大学改名为湖北财经专科学校。1978年1月,湖北省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湖北财经学院,并成为首批恢复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湖北财经学院由财政部及湖北省政府双重领导,以财政部为主。1984年12月,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为基础,恢复重建中南政法学院,归司法部领导。1985年9月,湖北财经学院更名为中南财经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2000年2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的方案,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合并,并于2000年5月26日组建成新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一编回顾和探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统一战线工作发展历程,分为七个部分:校党委统一战线工作历史回顾,校党委统一战线工作大事记,历任校党委分管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历任校党委统战部领导,现任校党委的产生及统战工作运行机制,新世纪校统一战线工作获奖情况简介,现任校领导及统战部领导。其中,校党委统一战线工作历史回顾以校史为基本线索,具体划分为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五个阶段:即统战工作初创和初步发展阶段——中原大学和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时期(1948—1958年);统战工作曲折发展阶段——湖北大学及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时期(1958—1978年),统战工作恢复发展阶段——湖北财经学院时期(1978—1985年),统战工作加快发展阶段——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时期(1985—2000年),统战工作全面发展阶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组建以来(2000年—)。准确划分学校统战工作的发展阶段,也为其它各编的编写起到了穿针引线的效果。
第二编回顾和探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历程,选择了以基层组织的历史沿革和大事记、历任基层组织负责人、基层组织现任负责人简介、历任中央和省市委员会成员、新时期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及获奖情况简介、重要人物传略的体例,对该校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基层组织发展历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追踪或扫描,其中对新时期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概况的搜索分为:成员在人大、政协、政府和司法部门及相关系统任职或兼职情况;新时期多层次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内容提要,新时期多层次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内容提要又进一步划分为五个层次,即在中央一级参政议政中的建言献策,在省一级参政议政中的建言献策,在市一级参政议政中建言献策,在区一级参政议政中建言献策,在本校的各项工作中建言献策。
第三编展示活跃在新时期参政舞台上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无党派代表人士的事迹。《史稿》反映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没有加入任何党派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大多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有的还担任一定的行政管理职务,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为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们还非常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积极参加政协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活动。据《史稿》收录资料的统计,50多年来,学校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先后有100余人次当选或被推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文史馆馆员(数量和层次在武汉地区高校名列第三),有10余人被推荐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累计提交各类议案、提案、建议、意见2000多件,累计提供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3000多条,累计获得参政议政类奖励和表彰1000多项。
第四编回顾和探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侨联发展历程、展现活跃在知识分子联谊会、欧美同学会、海外联谊会和民族联络委员会等组织中的专家学者和代表人士的风采。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高校统战工作的对象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不仅包括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高中级知识分子,还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国外侨胞及其眷属,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宗教界人士等。反映了学校在认真做好民主党派工作和重视发挥无党派代表人士的作用的同时,统筹兼顾各类统战对象的工作,使统战工作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史稿》附录中收录的中共湖北省委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同志代表校党委常委和校行政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祝词,体现了该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在重视和支持统战工作中的同心协力与步调一致,《历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在政府或司法部门任实职人员及历任政府参事和文史馆员名单》对该校历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在国家机关任实职人员及历任政府参事和文史馆员作了分类统计,《中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的意见》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若干规定》则是学校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统战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集中反映。
《史稿》的第二个特点是,在抢救史料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经过编委会全体成员历时两年多的辛勤耕耘和共同努力,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正如苏晓云同志在序言中所说,《史稿》“是一本以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大量的史实为依据,深度探索高校统战工作历史变迁的轨迹的史论结合的著作,具有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结构严谨、体例新颖、脉络清晰、信息量大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理论价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着手抢救统战史料的工作开始得比较早,在学校党委统战部制定的2001年工作计划中,就已经列入了准备收集党外老同志资料并编辑成册的工作安排。党委一班人和时任校党委统战部部长的王兴和同志已敏锐地发现,一批著名的老一辈党外代表人士相继离世,他们曾和中国共产党长期荣辱与共、肝胆相照、风雨同舟,在湖北省和武汉地区的统一战线领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而一些健在的党外老同志,许多也都年事已高。可以说,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部活的历史,都是党的统一战线史曲折发展的见证者,抢救学校统战史料的工作已显得尤为重要。直至2002年11月,为迎接校庆55周年和校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立50周年,为搜集和整理自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中原大学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组建以来的半个多世纪的统战工作的历史资料,总结统战工作的历史经验,更好地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统战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中共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贯彻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校党委发文成立了《史稿》编委会,党委书记徐敦楷任编委会主任,校长吴汉东任副主任,党委副书记杨志光任主编,校党委统战部领导任副主编,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任编委的《史稿》编委会,正式启动了《史稿》的编写工作。
两年多来,校党委多次召集校各民主党派成员召开专题会议,分别研究和讨论了该书的编写、出版等工作,徐敦楷书记、杨志光副书记等校党委成员还多次就成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关心,并为进一步提高该书的编写质量,亲自严格把关和修改,为提高该书的史料和文献价值提供了详尽、具体的解决方案。例如,由于历史原因,一些为民主党派做出过很大贡献的老同志或早就调离学校失去了联系,或早已去世、卒年及其亲属的线索都不祥,编委会就发动全校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成员,积极投入到该书的编写活动中,具体参与文献、资料等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史稿》的成书过程,本身就是党内外同仁携手共著统战历程的新华章,本身就是一次面向学校和社会,展示和宣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战人精神风貌的动人写照。经过编委会成员不辞辛劳,多方奔走,反复核实,收集和整理各类材料,一批有价值的历史记录、人物资料和珍贵照片才得以呈现。编委会成员忠于历史、不记个人得失抢救史料的精神,尤其令人敬佩。众所周知,历史图片往往是最珍贵史料。在此仅以本书展示的历史图片简要说明其史料价值。打开《史稿》,首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50多幅历史图片。其中有作为该校创始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同志和陈毅同志的在中原大学创办地河南宝丰亲切交谈的合影照片,有中原大学部分学员在中原大学校门前的合影照片,有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会会场的照片,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立50周年庆祝大会会场的照片,有反映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动的照片,有汇集李先念、邓颖超、俞正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该校民主党派负责人或无党派代表人士的照片,有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在该校视察的照片,有包括现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贺铿同志在内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中的重要人物的照片,有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领导同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的合影照片,有反映校党委组织各民主党派、侨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举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讨论会的照片,等等。这些图片为该校统战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极为生动的历史记录。
《史稿》的第三个特点是,以史带论,以论释史。总结历史是为了指导未来。她不仅是一部记录中国共产党统战理论与实践伴随高校建设发展所走过的曲折历程,也是一部可以昭示后人并在今后高校建设与发展中,如何加强高校统战工作的理论总结。因而该书是一部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学术成就的专著。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徐敦楷同志在序言(序二)中强调,自1948年建校以来,尽管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校名几经变化,财经和政法等院系几经分合,统战工作的发展也经历过曲折,但并没有丢掉统一战线这个重要法宝。坚持以统一战线为重要法宝,不断加强党委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已经成为学校的优良传统之一。实践证明做好统战工作,调动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是高校为全国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也是实现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目标的需要。再如,党委副书记杨志光同志的代前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及全国统战会议精神,全面回顾了学校统战工作的发展历程,系统地总结了学校统战工作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以统一战线为重要法宝,不断加强党委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坚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统战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坚持兼顾多方面的统战工作,重视发挥无党派代表人士的作用;坚持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促进统战工作机制的形成与发展。表述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组建以来统战工作出现了“三个空前”的新局面:“校党委统战工作力度空前加大,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代表参政议政热情空前高涨,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代表人士进入各级领导岗位人数空前增多”。提出了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统战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高校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统战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基础。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高校统一战线成员,不仅是社会物质生产的智力支持者和信息服务者,社会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而且也是高素质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的培养者。高校的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汇集着党外各方面代表人物,是统一战线培养、选拔代表人士的重要源头。做好高校统战工作,不仅对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对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统战工作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和改善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领导,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中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统战工作是党的特殊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是高校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委要切实重视统战工作。
总之,《史稿》虽然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一战线发展史的“专稿”,却有大背景、大历史的视野,编者采取了“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编纂方式,不仅充分挖掘史料、尊重历史事实,用史料、史实来说话,而且努力寓论于史,以论释史,知往鉴来,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可以说是一部回顾和探索高校统战工作的力作,对其他高校组编这类著作和推进统战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