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务实创新做好高校新一代党外干部的培养与选拔工作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0-13浏览次数:257

  
                              邹秉国 董智汉


  中共中央最近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特别是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中的一件大事。《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平等相待、民主协商、真诚合作,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同党外人士的联盟,把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纳入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这为我们做好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与选拔提供了方针与政策的保障。
  高校历来是党外知识分子、民主党派成员相对集中的地方,汇集着党外各方面的代表性人物,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为社会输送党外干部的人才资源库。党外人才不是天生而成的,与中共各级领导干部一样,党外干部同样存在一个培养选拔的过程,也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从这两个层面来看,高校理应成为党外人才的江河之源,理应成为党外人才培育成长的温床沃土。


一、 掌握新时期高校党外人才的脉络,理解国家对党外人才培养与选拔深层次内涵


  长期以来,各高校对培养、选拔、使用党外干部工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培养、选拔、使用党外干部,是党的干部工作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坚持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基本前提,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组织保证,是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搞好新时期高校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维护学校稳定,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无论是党内还是党外干部新老交替是个规律,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各高校民主党派成员曾一度出现了年龄老化现象,培养新一代的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迫在眉睫。在各级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党委的关心下,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批年轻的、优秀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无党派人士加入到民主党派组织中,为党派增添了活力。从对新时期高校党外人才的新特点分析来看,高校党外人才队伍悄然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高职称、高学历的党外人士人数量增长较快。他们中许多都是活跃在高校教学与科研前沿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自身素质高,参政议政热情高涨。但是存在着时政内涵深入研究不够,实质要点捕捉不准,马克思主义基本政治理论素养不高的问题。
  2、海外或境外联系点多面广。高校党外人才中,有相当数量的有海外关系或有过出国留学经历,因而与外界联系密切,眼界开阔,思想活跃。但是存在着对西方制度良莠不分,受西方不良思潮影响较多的问题。
  3、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从高校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年龄的构成来看,年轻人较多,中老人较少,他们思维敏捷,观察与分析问题一般比较尖锐。但是存在着遇事冲动,看问题不够全面的问题。
  4、参政议政能力强、社会联系面广、影响大,他们中有的是学校教学科研骨干,有的是院系(部门)的领导干部,有的担任着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的则成为各党派开展工作和参政议政社会活动的主要力量,社会影响力往往超出了校园。
  这几个方面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拓宽了党外人才工作范围,丰富了统战工作内容,又给做好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及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政治任务。首先,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进一步巩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搞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才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建设积极性,才能最广泛地听取各方的建议,为全面制定国家大政方针而广纳良策。其次,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粉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的图谋。长期以来,西方反共势力就妄图使共产党的合作者变成政治上的反对派,将各民主党参政议政变为“持不同政见”,从而制造事端,动摇人心,假民主之名,行“颜色革命”之实,和平演变之举,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工作做好了,他们就能够继承老一辈党外代表人物的优良传统,在政治上与我们党团结合作,风雨同舟,充分发挥各民主党参政议政的政治功能,经受得住各种严峻的政治考验,从而在我国政治制度中,彻底清除西方反华势力期待的“特洛伊木马”。第三,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顺利平稳地实现党外代表人物的新老交接。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了一大批党外代表人物,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他们与我党荣辱与共,并肩奋斗,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自然规律,这些老一辈党外代表人物因年事已高或健康原因,难以坚持工作,这就需要新的党外人士接替他们的工作。众所周知,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高校统一战线成员,不仅是社会物质生产的智力支持者和信息服务者,社会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而且也是高素质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高校的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汇集着党外各方面代表人物,是统一战线培养、选拔代表人士的重要领域。因此,为我们国家培养党外干部重要责任就义不容辞地落在了我们高校身上。同时也要注意到党外代表性人物不是天生而成的,与中共各级领导干部一样,党外干部同样存在一个培养选拔的过程,也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高校党委必须对新时期培养党外干部在思想认识、体制建立、培养与使用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新的探求,开拓出一条切合实际的新机制、新方法及新目标。


二、 重视发挥高校培养党外干部造血功能,让高校成为党外人才永不枯竭的江河源头


  由于高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也是党外人才最主要的聚集地,长期以来就成了向社会输送党外干部的源头,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高校对党外干部培养及造血机制的建立,因而或多或少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重结果,轻环节的短期行为。究其原因是对党外干部培养与使用有点脱节,只关注高校是党外人才的“富矿”或“血库”,而忽视高校对党外人才资源的“再生”或“再造”环节,没有长期培养规划与管理目标。繁荣的背后可能潜伏危机,这的确值得我们大家深思。因此,利用高校天然培育人才的优势,从人才储备和人才战略的宏观上加以引导,未雨绸缪有计划有目的定期组织选拔高校的党外人才,假以时日的培养与雕凿,高校这个党外干部的源头才会永不枯竭。
  做好高校统战工作,不仅对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世纪,党中央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统战工作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一盘棋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和改善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领导,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这些重要指示,为我们高校统战工作指明了今后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在高校培养和造就一批与我们党密切合作的新一代党外干部,是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保证,也是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要求。 建设高素质党外干部队伍,是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的战略需要。党外干部只有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加强学习,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自觉抵御"西化"、"分化"的影响,以实际行动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高素质的党外干部队伍,就不可能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此,各高校必须依托省、市社会主义学院,定期对重点党外人才进行培训。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自行开办社会主义学院或是党外干部培训班,加强对党外人才在政治理论素养方面的提高,使他们尽可能多的了解中国共产党治国的主张及方略,为他们进入参政议政和政治协商的角色作好思想准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高校培养选拔党外人才重点应放在高校中青年党外知识分子身上,这需要为他们的脱颖而出提供选拔培养途径,完善培养选拔制度,有目标地做好工作。在党外中青年代表人士中,特别要做好党外后备干部的工作。学校党委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培养党外后备干部的重要性,认识到这是关系到我们执政党的地位,关系到坚持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大事,要把培养选拔党外后备干部作为学校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整体的一部分,纳入党委的工作计划,从物色培养对象到选拔使用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制,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对年轻的党外后备干部,既不能求全责备,也应加强培养锻炼,要有意识地为中青年党外后备干部提供学习和参政议政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使他们逐步成熟起来,保证在干部安排时有一批优秀的、自学与党同心同德的、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的年轻党外干部能担当重任。 


三、 探寻建设高素质高校党外干部队伍途径,完善措施和制度造就培养新时期党外干部


  首先,高校党委要把选拔培养党外干部纳入我们党委组织部门的议事日程,而不能把培养党外干部只看作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自己的事,也不能只看作是统战部门的事。我们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时,应该让党外干部和党内干部同等参与竞争,这既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也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快出人才的具体体现,完全符合我们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要求。因此,在培养使用党外干部工作中,还要像对待中共自己的干部一样,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标准,同样适用于党外干部,同样适用于党外干部的衡量选拔。当然,在具体问题上,需要考虑到党外干部的自身特点和历史现状,避免"一刀切",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只要我们能真正在干部标准上一视同仁,广大党外干部就一定会振奋 精神,认真履行职责,当好公仆,回报祖国和人民的厚爱。
  最后,要克服那种只重视党外领导干部培养,忽视党外基层干部培养的倾向。那些为了完成指标,装门面,在党外干部培养上搞突击,弄虚作假的种种做法,无论是对我们的事业、干部队伍建设,还是对他们本人都弊大于利。在对党外干部的培养上要讲台阶,但不拘泥于台阶;要讲德才兼备,但不要求全责备,否则,也会耽误一批优秀党外干部的培养和成长。
   在新世纪高校积极培养新一代党外干部,应从建立制度和党外干部选拔培养机制上入手,这样才能使各级党组织更重视统战工作,也使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更具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1、严把政治思想关。高校要在选拔与培养党外干部的工作中,始终要坚持党管理干部和党管理人才的政策,要始终坚持把推选对象的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一方面把与党同心同德,又德才兼备的党外人才不拘一格推向领导岗位;另一方面坚决杜绝某些动机不良,平时表现不好,且急功近利的人,企图利用统战渠道走捷径,为个人谋得私利的行为。高校党委要形成制度,经常听取后备党外干部成员的意见与建议,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举贤有理。
  2、健全党外干部培训跟踪管理体制。要建立全程培训机制,定期在各级党校和社会主义学院开办党外后备干部培训班,并把接受过同级党校或社会主义培训作为推荐的基本条件,凡未经过培训的一律不予推荐。公开选拔任用的党外干部也必须在上岗前接受任前培训。
  3、要建立高校党外人才库体系。要拓宽视野、多渠道寻找好苗子,形成民主党派、基层党组织、下级统战部门定期(一般为一年)推荐后进入党外干部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并定期进行年度考核,形成党外干部年度考核的文件材料。同时,要坚持有计划,有步骤的将一定数量的优秀中青年知识份子留在党外,对他们的培养与要求,要像我们对待党内干部那样,不能放松,从而从源头上就保障党外人才的高标准与高质量,使他们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4、要建立有特色的选拔任用机制。要规范选拔程序,完善“统战部推荐、组织部、统战部共同考察”的机制。统战部确定的推荐对象一般应从党外后备干部中产生,并且在推荐前听取其所在单位的党组织的意见。同时,要坚持和完善党外干部公开选拔制度,逐步增大党外干部公开选拔的比例,实现选人渠道的多样化。作为党外干部工作的职能部门,统战部应全程参与,主动配合组织部门做好选拔工作。
  5、在校内为党外干部搭建平台。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好干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造就,必须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如果这些党外干部没有一点实际的领导经验,一旦在政府担任实职,将很难胜任。所以高校应该在注重选拔教育的同时,留出一定的领导岗位,作为培养党外干部的平台,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地方,从而积累管理经验,在实干中增长才干。
  6、充分发挥学校统战部的作用,做好组织与协调工作。统战部作为高校党委的一个职能部门,是校党委开展民主党派工作、联系各民主党派的一个工作机构,在对党外人士选拔与任用方面,由于掌握相关政策,熟悉统战人员情况,因而最有发言权,统战部应当仁不让,积极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积极向党组织推荐党外干部,并且要努力发挥自身的特长,做好协调与组织工作。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求统战部每个工作人员,严守组织纪律,秉公办事,以确保向各级组织推选的党外干部政治可靠,人品端正,业务精通。

(《二00五年全国高校统战工作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