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最近又在为2012年两会准备提案。在过去近10年的参政议政生涯中因提出“公车改革方案”等多项影响卓著的提案而成长为闻名全国的明星代表,叶青说,我的成长得益于学校的培养支持。 他所说的学校,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得益于学校高度重视党外人士选拔培养,作为民进成员的叶青由一名财税学者成长为学校中层干部,并被推荐为湖北省统计局任副局长和全国人大代表。 包括叶青在内,2000年以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先后推荐了9位党外干部相继走上湖北省、武汉市的领导岗位。他们当中包括:全国人大代表、前湖北高法副院长、现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农工民主党党员吕忠梅教授;全国人大代表、前武汉市政协副主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副校长、现湖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杨云彦;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湖北省物价局前副局长蔡玲;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工商管理局副局长郭跃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湖北省政协委员,民建湖北省委委员,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刘嗣元。他们在参与国家经济建设、法制监督与行政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都作出自己的贡献,有人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走出来的党外人士,队伍很整齐,素质很高,为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受到社会瞩目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一支“中南大军团”。 校党委书记张中华说,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及安排,希望从中探索一条适合高校党外干部选拔培养及成才之路。 张中华说,建校60多年来,学校集聚了大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统一战线方面的代表人士。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广大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代表人士及其他党外知识分子始终与党和政府风雨同舟,肝胆相照,在认真做好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同时,许多人都积极活跃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舞台,不仅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学校的建设发展赢得了诸多荣誉。党委把培养选拔党外后备干部作为学校整体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党委工作计划,建立了从物色培养到选拔使用的良好机制,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启用党外后备干部,并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及行政管理能力,使党外干部在成长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氛围。 据该校组织人事部(党委统战部)部长陈明介绍,学校十分注重营建长效机制,完善培养模式。校党委很早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的意见》、《党委常委联系各民主党派的制度》和《关于校内各民主党派换届工作的实施办法》,协助组织各民主党派联合制定了《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若干规定》和《民主党派组织生活制度》等一系列文件,汇集成册后发往全校各二级学院党委、统战委员和校内各统战组织。特别是将“进一步做好党外人士的选拔、培养和举荐工作”纳入了学校党委统战工作的八项主要任务之一。另外,党委还配套出台了座谈会制度、向党外人士传达文件制度、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学校有关会议等十项制度安排,确保学校统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学校借鉴党内干部培养模式,党外干部选拔培养制度逐步得以完善。一是依托省、市社会主义学院,定期对重点党外人才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参政议政能力。二是要求各二级党组织必须配齐统战委员,通过他们去了解、观察这些党外干部的工作、学习、思想、生活等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三是在各项有组织的活动中考察党外干部,从中观察他们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领导能力。四是积极为党外干部搭建平台,让他们有施展才华与抱负的舞台,目前全校党外副外以上党外干部有十一名。 对党外代表人士在政治上引导,工作上支持,生活待遇上照顾,是学校长期坚持的统战工作制度。党委统战部和各级党组织、各行政单位在他们外出学习、培训、考察、开展各项参政议政活动和党派活动时,都尽量提供调课、用车等方面支持与帮助。坚持每两年交替一次党外干部全校表彰活动及外出参观考察活动制度,坚持每学期召开多次党外骨干成员座谈会或学习讨论会。 在学校已实施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对活跃在省、市、区、校参政议政舞台的党外人士均给予一定数量货币补贴及电话补贴。坚持病房探视制和年底慰问党外老干部制度。 校党委副书记杨志光说,学校在推选党外干部时,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推荐与党同心、德才兼备的党外人才。学校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强监督,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良好环境。同时积极发挥统战干部作用。统战干部及时了解党外干部情况,坚持与党外干部交朋友,及时掌握他们各方面情况,力求将政治可靠,人品端正,业务精通,能力出众党外干部举荐到各级领导岗位上。 陈明说,学校还对党外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党外干部人才信息库。在经校党委讨论决定后,党委统战部将跟踪他们发展,积极加以引导,为他们发展创造条件。